由於土豆種植麵積的迅速擴大,而技術人員的極度匱乏,使得到了最後,工部的官員都不得不齊齊上陣,前往各省進行土豆的種植技術以及粉絲加工儲存的指導工作。

相對於其它部門來說,工部真心是腳踏實地的幹活。

而這一年過去之後,方小悅也如願以償的被推選為工部尚書。

沒法,他這一年的功績太大了。

光是土豆就讓大澤國全年增產數倍以上。

種植土豆的老百姓第一次吃飽了飯。

方小悅能夠感受到自己的長生牌在全國範圍內正在迅速增加之中,甚至於有些地方的村民還修建了自己的寺廟,以農神冠名。

說實話,如果方小悅願意的話,他甚至於可以憑借那海量的信仰之力,在這個龍氣世界裏封神,從而撬動這個世界的基礎,讓這個世界出現新的超凡力量。

當然,對於他來說,這完全沒必要。

農神這個神職位格並不高,並且如果他以農神在這個世界裏封神的話,反倒會對他造成束縛。

他想要的可不僅僅隻是一個神職。

晉升為工部正二品尚書之後,方小悅在工部可以說是聲勢滔天。

以往還有一些其他派係的官員陰奉陽違,可到了現在,他們也隻能老老實實給方小悅幹活。

當然,不管是皇帝陛下還是閣老們都不太擔心方小悅能夠翻天。

畢竟之前就說過了,工部就是個幹活的地方,想要幹點什麽,不管是吏部還是戶部都要更合適一些。

不過在這一年時間裏,方小悅也接到了一些不太好的消息。

譬如窮水縣那位現任縣令大人在經過數月的蟄伏之後,悍然推翻了方小悅之前在窮水縣製定的政策,顯露出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的本色,開始大肆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汙受賄,搜刮民脂民膏。

當然,這也不奇怪。

之前就說過了,進士是打死都不會去窮水縣就職的,而在吏部候著的舉人們也是對窮水縣這種窮鄉僻壤避之三舍。

畢竟大多數人當官都是為了撈錢,以往窮水縣這樣的地方,你想撈錢都沒地方撈。

可現在不同了,窮水縣富裕了起來。

因而那位縣令就顯露出了本色,搞得窮水縣上下怨聲載道,有好幾次城中百姓都堵到了縣衙前,如果不是巡檢張旺水怕出事,帶兵來救的話,這位縣令大人大概是被人打死了。

綠原省這樣的地方自然與其他地方不同。

這裏老百姓較之內陸更彪悍一些,他們見識過野蠻無比的蠻族騎兵,自然對縣令就不會害怕。

不過窮水縣現在的情況就是那位縣令躲在縣衙裏不敢出門了。

沒法,在縣令大人看來,那些刁民太可惡了,自己上街如果不帶一幫衙役的話,就會被他們用臭雞蛋、爛蔬菜投擲。

實際上,就連錢遇水等官員對這位縣令大人也是厭惡至極。

窮水縣搞得好好的,結果這位縣令一來,搞得烏七八糟,就連那些奔馬營義勇都有造反的衝動了。

要知道,唯一能夠壓住這些義勇的就隻有方大人。

而現在方大人高升到京城去了,一旦發生什麽事情,錢遇水等人還真鎮不住。

不過方小悅總歸沒法伸手那麽遠,隻能看著那位縣令自己作死了。

不過就在方小悅當上工部尚書一年之後,在一次離京前往地方巡查的時候,再度遭到了刺殺。

而這一次,他抓住了刺殺的主使者。

要說這名主使者在被抓住之後就立馬想要自盡,隻可惜尚未等他自盡,方小悅就止住了他,同時用符籙誘導其說出了幕後者。

當然,刺殺的幕後者並沒有出乎方小悅的預料。

這名刺殺的主使者就是東廠的一個小檔頭,而幕後者就是司禮監秉筆太監東廠提督樸正會!

很顯然,樸正會樸公公與他無冤無仇,其身後恐怕還有更高層的主使者。

皇帝?

但在方小悅回京調查一番之後,終於找到了樸正會身後的主使者。

燕王龍靈!

現任皇帝陛下至今一共有27子,16女。

其中皇後生下3子一女。

太子殿下便是嫡長子,而燕王龍靈乃是太子殿下同父同母的兄弟,排行第二。

皇後膝下除了太子,燕王之外,下麵還有個梁王,排行老七。

太子從小接受帝皇教育,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文儒雅,為人厚道。

而燕王則喜歡習武,沒事就喜歡去軍營裏打混。

雖說太子早早就立下,但隨著皇子們的年紀不斷增長,加上皇帝年紀大了,奪嫡戰爭在十多年前已經開始。

就目前來說,眾多皇子裏麵,最具有希望登上寶座的有太子殿下、燕王、梁王以及珍貴妃生下的吳王、淑妃生下的魏王。

朝中支持太子殿下的大多都是持重的老臣,譬如閣老、禮部尚書等等。

而支持燕王的則大多都是勳貴、武將。

由於珍貴妃出生門閥,因而吳王的支持者大多都是門閥出身的年輕官員。

至於魏王喜歡禮賢下士,沒事就去國子監巡視,因而很受年輕士子的熱愛。

這可謂是五龍奪嫡。

當然,現在實力最雄厚的無疑就是太子殿下了。

先不說皇帝有沒有改變主意,至少朝廷裏最有權勢的閣老們支持他,就足以讓他穩操勝券了。

其次便是深受年輕士子好評的魏王與年輕官員支持的吳王。

至於燕王,實際上沒太多官員將其視為奪嫡的參與者。

因為文重武輕的關係,再加上皇帝對軍隊的重視,就算是那些武將支持燕王,在關鍵時候,他們也不敢表態。

更何況輿論都是由文人掌握的,在這方麵燕王是很吃虧的。

至於那位梁王,早年聰慧,但在16歲成年之後,就暴露出了自己的紈絝本性,以至於讓皇帝陛下厭惡,差一點連王爵都被革掉。

但在結婚生子之後,這位梁王似乎振作了起來,積極投入到奪嫡戰爭之中,倒是有了幾分起色,暗地裏拉攏了不少低級官員。

實際上就連工部就有一些官員被梁王給拉攏了。

對於燕王刺殺自己一事,方小悅最初是有點疑惑的。

但尋思一段時間之後,他就明白了燕王為啥要刺殺自己。

其一是害怕自己攪亂了他的基本盤。

畢竟燕王的基本盤就在軍方,自己立下赫赫戰功,在軍方的名氣變得極大,萬一自己被某個皇子拉攏過去,那麽必然就會動搖燕王的基本盤。

其二,恐怕這燕王以為自己已經投靠了某位皇子?

實際上這種情況並不奇怪,隻需要某位皇子做出一些假證據,想辦法送到燕王手上,就足以讓對方對自己忌憚無比。

總之,不管怎麽說,方小悅在得知自己陷入到奪嫡風波之中後,眉頭不由得緊鎖了起來。

實際上,除了想要借此飛黃騰達的官員,其餘官員都不願意卷入奪嫡風波的。

原因很簡單,這玩意風險太大了。

一旦自己支持的皇子失敗,競爭對手登基為皇,那麽一切努力都化為泡影。

任何一位皇帝在登基之後,都不會放過之前的競爭對手,其中包括競爭對手的支持者。

就拿現任皇帝天明帝來說,他那一輩的皇子足足有十九人。

在他登基之前,就有三個皇子因為逆謀罪名被處死,而太子殿下則是因為霍亂後宮而被廢貶。

等他登基為皇之後,他的兄弟們陸陸續續被各種罪名拿下,也有一部分是病故。

總之到現在為止,天明帝的兄弟也就隻剩下兩人。

這兩個上代皇子之所以沒有被鏟除,並不因為他們是天明帝的一母同胞,而是他們當時的年紀太小。

在天明帝登基的時候,一個上代皇子才1歲,一個才2歲。

這樣年紀的皇子自然是毫無威脅,再加上他們的母親都是後宮低級妃瑸,母族也隻是正七品的小官。

這才留得性命。

至於上代皇子的支持者,也在天明帝登基之後,殺的殺,告老還鄉的告老,流放的流放。

總之,滿朝文武前前後後換了七成以上!

由此可見這奪嫡真不是一般人敢參與進去的。

輕則自己身亡,重則連累一家老小。

當然,方小悅倒不在乎這些。

他唯一不滿的是,那燕王太小看自己了。

真以為自己不會發脾氣嗎?

刺殺了一次二次還要刺殺?

再說了,以自己在文壇的地位和在工部立下的功勞而言,自己在大澤國也稱得上是萬家生佛了。

這燕王竟然膽敢不顧這些對自己下手,由此可見,此人隻看重自己利益,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燕王必須鏟除。

方小悅自然不是那種將大佛請走,自己坐下去的聖母。

在之後的一個月時間裏,他在京城慢慢編製起來的情報網再加上各種符籙的妙用,很快就將燕王麾下的支持者大概摸了個清楚。

簡單來說,支持燕王的軍方將領一共有五十九人。

其中京城有十三人,外地各省有四十六人。

十方都督府左都督乃是燕王身後最大的支持者,同時也是燕王的二舅。

十方都督府在大澤國開朝初期的時候,乃是負責訓練軍隊,征召士兵,指揮軍隊作戰的綜合性軍事機構。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文官以及皇室對軍方的壓製,十方都督府的權柄已經被分割出去不少。

就目前而言,十方都督府隻負責督導各地軍隊的訓練,督導各地征兵。

至於軍隊訓練和征兵早就被分給了邊軍和各地指揮使。

當然,十方都督府作為軍事機構還是有軍權的。

駐紮在京城外的東西兩大營就直屬於十方都督府管轄,這兩支負責保衛京城的軍隊總計兵力十五萬人,遠不如建國初期的三十萬人。

但就算是東西兩大營,現在也不行了,大量官宦子弟,商賈子弟為了混個出身,投入兩大營,再加上京城久未經曆戰火,使得東西兩大營變得戰力腐朽,武將吞吃軍餉等等事情頻頻發生。

而作為主管方的十方都督府,也因為幾位都督都是外戚的緣故,為了避嫌兵權,對東西大營的變化也是不管不問。

當然,朝廷也沒指望東西大營能夠保衛京城。

京城內還有十二萬禁軍以及八萬巡防軍呢。

作為十方都督府的最高將領,左都督錢櫃林已經六十七歲了。

雖說有道官提供的長壽丹服用,但以錢櫃林那一百八十多斤的體重,能夠活到六十七歲也算是高壽了。

作為皇後娘娘的長兄,燕王的舅舅,他這個左都督自然不可能勤於軍事,十方都督府的大小事務都是交給那些中級武官去處理,他每個月去一次十方都督府看看情況,平時的娛樂活動就是去各大青樓聽小曲,看花魁。

可以這麽說,他自從成年之後,前三十年基本上都是如此過活。

沒法,外戚原本就受文官排擠,如果還敢過多插手軍事的話,指不定就是一堆彈劾撲麵而來了。

可自從燕王殿下成年之後,很多事情就出現了變化。

作為燕王殿下的二舅,錢櫃林也積極的投入到了奪嫡之中。

說實話,方小悅在得知錢櫃林支持燕王的時候,心裏是有點納悶的。

畢竟錢櫃林不僅僅隻是燕王的二舅,也是太子以及梁王的二舅。

但在深入探查之後,方小悅就明白了過來。

那皇後娘娘的長兄在皇帝陛下登基之前就掛掉了,原因就是支持現任皇帝陛下,被其他皇子幹掉。

因而錢家的大權才會落入錢櫃林手中。

而錢櫃林之所以不支持太子的原因就是他以往更加紈絝,有一次強搶民女,被巡按禦史鬧上了朝堂。

皇帝陛下鑒於錢家從龍之功,不好出麵處罰,就派了太子去錢家嗬斥錢櫃林。

錢櫃林當時自然是被嚇得屁滾尿流,還以為自家完蛋了。

可事情過了之後,錢櫃林就對太子殿下怨恨上了。

再加上太子殿下生性正直,眼睛裏容不得沙子,與錢櫃林的性情不和。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燕王略微一拉攏,這錢櫃林自然而然就投靠了燕王。

這天錢櫃林坐在玉春樓的唱台下,一邊聽著台上花魁的唱腔,一邊慢悠悠的喝茶,可謂是快活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