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在他笑嗬嗬招來青樓小廝給花魁打賞的時候,刀光一閃,他那顆肥胖的頭顱就飛了出去,引得青樓內一片驚恐尖叫之聲。

錢櫃林死了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燕王府。

而就在燕王殿下召集謀士們研究此事的時候,壞消息再度傳來。

東大營的一位虎嘯將軍被人刺殺。

禁軍的一位偏將被人刺殺,巡防軍的三位校尉被刺殺。

前前後後,一天時間,就有五位武將被刺殺。

最要命的就是,這一瞬間就等於將燕王在京城軍方裏的勢力瓦解了大半。

左都督就不多說了,雖說他那位二舅不怎麽管事,但其手掌十方都督府的大權,在關鍵的時候,卻可以將燕王下屬的武將提拔到關鍵職位上去。

光這一點,就讓燕王在軍方安插人手變得無比方便。

而剩下這五位被刺殺的武將也是燕王的人,並且他們都是手掌兵權的實權武將。

東大營那位虎嘯將軍手下執掌三萬兵馬,即便東大營現在變得腐朽無比,但在關鍵時刻,虎嘯將軍至少能夠派出一萬五千人作戰。

而禁軍那位偏將手下掌管著五千兵丁,這禁軍的軍事素質可要比東大營強太多了,並且禁軍原本就負責皇宮外圍以及內城的警衛工作。

至於巡防軍那三位校尉,加在一起也是手掌6000兵權!

也就是說,如果燕王想要造反,這五位將領能夠給燕王提供兩萬六千兵馬!

而在京城裏,兩萬六千兵馬不算少了。

畢竟隻需要切斷皇宮對外的信息渠道,那麽這兩萬六千兵馬未必就不能將皇宮拿下。

更何況,燕王在京城的兵權可不僅僅隻有這兩萬六千兵馬。

但現在噩耗一出,燕王臉色大變:“是誰?這是誰幹的?”

這自然就是方小悅派人幹的。

在了解到燕王在軍方的勢力情況之後,方小悅壓根就沒有多等,當即就派出道兵對燕王在京軍方的人手進行刺殺。

說白了就是以牙還牙。

實際上,如果不是一些目標沒有在家或者去經常去的地方,導致道兵刺殺失敗的話,燕王還會接到更多的噩耗。

方小悅可是想要將燕王在京的勢力全部拔除幹淨的。

隻可惜,隻拔除了一小半。

畢竟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到完美完善。

由於京城龍氣大陣鎮壓一切不法,任何道術在京城使用,其效果都會被削弱百分之八十以上,甚至於完全無法使用。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方小悅的紙鶴在京城的效果也是大減。

並且方小悅也不能經常使用紙鶴,因為紙鶴的出現會讓龍氣大陣盯上他。

而作為朝廷命官,如果被人發現使用道術的話,他這官也就別當了。

但即便是如此,那燕王也是失了方寸。

他倒沒有懷疑是方小悅做的手腳,畢竟對方在他眼裏隻是個文官罷了。

即便方小悅在綠原省立下赫赫戰功,燕王也不覺得有什麽稀奇的。

燕王在第一時間就將懷疑對象放在了太子、梁王乃至於吳王、魏王這幾位奪嫡競爭對手身上。

“他們壞了規矩!”

四十來歲,看上去虎背熊腰的燕王狠狠將酒杯砸在地上。

的確,就算是燕王自己,刺殺的也僅僅隻是一些可能會影響到他軍方勢力的人才。

而太子等等皇子的屬下,他之前是不會去動的。

畢竟暗中大家都有默契。

現在可好,在燕王看來,其他幾名皇子壞了規矩,那麽就不要怪他了。

就刺殺而言,他相信其他幾位皇子還真比不上他。

當然,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找出刺殺的主使者。

可讓燕王吐血的是,即便是他動用東廠的力量去打聽,都沒能將這個主使者給找出來。

不過很快,他王府裏的一位謀士就出了個餿主意:“既然王爺無法找到主使者,何不將水攪渾呢?”

謀士這話一出,燕王眼睛不由得一亮。

的確,找不到主使者不要緊,隻要將水攪渾,將大家都拖下水,這才是最好的止損辦法。

很快,京城就亂了。

禮部尚書,一個七十多歲快要告老還鄉的老頭,在上朝的路上被人用銘刻了吳王府銘記的箭矢殺死。

這立馬就震驚了朝廷的文武百官,就連剛剛睡醒的皇帝陛下都被驚動了。

要說大澤國建國兩百多年,那怕是最混亂的時候,各部尚書都沒有被刺殺成功過。

這並不奇怪,作為尚書,不管是禮部、戶部、兵部、吏部還是刑部、工部,都是正二品文官,他們受到龍氣大陣的保護,在京城內,不受任何道術的影響。

並且禮部尚書就住在內城,其府邸與皇城大門距離不超過五百米。

在這段距離上,每到上朝的時間,禁軍可謂是五步一崗,十步一哨。

可戒備這麽森嚴,都讓人得手了,如何不讓人震驚。

而沒等文武百官從禮部尚書被刺殺一事中回過神來,國子監又遭到了屠殺。

一名不知道是不是瘋了的武林高手闖入國子監裏,擊殺了二十多名監生和一位教導。

另外各部的年輕官員也遭到了一係列的刺殺。

就連梁王府上剛剛招攬的幾名門客都在從青樓回家的路上被人刺殺。

整座京城一瞬間就變得讓人感覺不安全起來。

就連皇宮也不得不加強了戒備。

但明眼人都能夠看出來,這些被刺殺的人都是怎麽回事。

隨後,太子、魏王、吳王乃至於梁王紛紛暗中對競爭對手的門客、屬下進行刺殺。

這並不奇怪,大家都知道刺殺絕對是競爭對手幹的,但在找不到證據的情況之下,自然也就跟著學習,利用刺殺的手段削減對手的勢力。

這場刺殺大戲足足維持了一周,甚至於就連太子、燕王、魏王等王爺也頻頻受到刺殺。

如果不是他們身邊的護衛保護得極為嚴密的話,恐怕就會有一兩位皇子殯天了。

到了這時,就連皇帝陛下也坐不住了,將太子、燕王、魏王等盡數召入宮中。

在一陣臭罵之後,皇帝陛下將眾皇子全部圈禁了起來,嚴令他們在王府束足半年,不得出府。

這也是無奈的做法,雖說那些刺殺的主使者隱隱指向太子以及那些王爺。

但皇帝陛下總不可能就因為這個將自己成年的兒子全部殺光吧?

他也隻能使用這樣的懲罰,企圖阻止皇子們之間的過火行為。

當然,如果整件事情僅僅隻是皇子們之間的爭鬥,或許皇帝陛下的行為會取得一些效果。

但實際上,之後的刺殺裏,至少有兩成是方小悅手下道兵動的手,其目的就是推波助瀾,讓皇子們之間的爭鬥變得越發激烈。

實際上,這樣做的效果很好。

即便是皇子們被圈禁在王府內,他們之間的爭鬥也沒有因為皇帝的憤怒而消失。

諸皇子被圈禁之後的次日晚上,梁王就在一位妾室房內得了馬上風斃命。

這個消息傳出之後,皇子們可謂是人人自危。

沒法,不管這事到底是怎麽回事,他們都認為是一次成功的刺殺。

而這樣方式的刺殺,他們誰能夠防得住?

對此,皇帝自然也暴怒了。

他的兒子居然死了,並且還很可能是死在其他兒子手裏!

好吧,這個判斷對於皇帝來說,可不好受。

這種行為是絕對的越線了。

因而不但是京城的府尹大人連夜被下了天牢,就連負責看守梁王府的將領也受到了牽連。

至於梁王的那個妾室被拿入天牢之後大刑侍候。

但這依然沒能改變後續的發展。

第四天傍晚,魏王死了,在吃晚飯的時候被毒死了。

並且魏王的飯菜都是經過銀針檢驗,並且還有小太監試菜!

而隨著魏王的死去,被圈禁在王府內的燕王害怕極了。

因為不管是梁王還是魏王,都不是他下令刺殺的。

可偏偏這兩個皇子都死了。

燕王自然就認為是剩下的太子或者吳王所指使的。

至於有沒有其他人的可能?燕王壓根就沒考慮這個方向。

更何況,這兩位皇子的死亡,都沒有觸動龍氣大陣!

這就讓燕王更確定凶手就是太子或者吳王。

因為隻有皇子才可能掌握著不觸動龍氣大陣將其他皇子殺死的辦法。

而就在這時,皇帝陛下因得知兩位皇子被刺殺的消息之後,當場口吐鮮血陷入昏迷之中。

皇帝昏迷不醒,宮中一片混亂,閣老們也是急得團團轉,但卻不敢輕舉妄動。

畢竟以前大澤國是出過相關案例的。

有位皇帝因病昏迷,幾位閣老擔心京城動亂,隨即調動軍隊戒嚴京城。

結果此舉被一位皇子利用,趁機造反,殺入皇城,一舉將自己的父親、兄弟盡數殺死,成功奪得皇位。

而隨著皇帝昏迷的消息傳到燕王府,燕王殿下隨即便咬著牙下達了命令。

隨著燕王的命令下達,其潛伏在軍方的人便動了起來。

先是三千巡防軍士兵與看守燕王府的一千禁軍交戰,在最關鍵的時候,燕王率先披甲從王府中殺出,一音定錘,擊潰了軍心潰散的禁軍。

之後,燕王就帶著這三千巡防軍徑直朝著東宮殺去。

相對於燕王府來說,太子殿下所在的東宮並不是由禁軍看守,而是由宮中的禦馬監看守。

要說這禦馬監也算是戰力比較彪悍的存在了。

其最早乃是某位皇帝為了宮中安全而設置,將一支依附而來的蠻族騎兵收編為禦馬監。

時至今日,這禦馬監都是選取孔武有力的太監組成,配備有最好的戰馬、鎧甲、兵器。

可以這麽說,光是燕王手下那三千巡防軍,想要擊敗看守東宮的一千禦馬監士兵,基本上不可能。

雙方的實力差距比較大。

可偏偏燕王在宮中有自己人。

那位司禮監秉筆太監東廠提督樸正會,此時就跟在了燕王身邊,其麾下的東廠為燕王遊說武將,打探消息,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這一次,樸正會更是立下大功,其竟然偷了皇帝玉璽,偽造了聖旨,帶著一群太監耀武揚威的闖入了東宮。

“聖旨到!”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有太子龍晟不思養育之恩,罔顧兄弟手足之情……特廢除太子一職,遷出東宮,送銅雪巷圈禁三年,欽此!”

樸正會是會偽造聖旨的,他並沒有在聖旨上直接寫處死太子,畢竟那樣的話,太子還有不少手下呢,是可能會反抗的。

而光是廢除太子一職,送往銅雪巷圈禁,則會讓太子看到希望,不至於魚死網破。

當然,等太子被解除了武裝,送往銅雪巷的時候,其命運就不受他自己掌控了。

聽到這聖旨,太子都快傻眼了,他實在是想不通,父皇為啥會廢除自己。

“偽旨!這絕對是偽旨!”

讓樸正會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太子殿下接旨之後變得失魂落魄,可太子殿下的屬官東宮洗馬卻立馬跳了出來,揮舞著一把長劍就朝著自己殺了過來。

“有人假傳聖旨,企圖謀害太子殿下!禦馬監眾人還不快快護駕!”

所以說很多時候,隻要涉及到人,那麽事情的發展絕對不會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樣進行。

隨著那位東宮洗馬的煽動,很快東宮內就爆發了一場戰鬥。

禦馬監部分守軍做壁上觀,但大多數卻聽信了東宮洗馬的話語,拔出刀劍圍著樸正會等人就是一陣廝殺。

由於寡不敵眾,樸正會連同他所帶的十多名太監很快就被斬殺。

而東宮裏的動靜,也很快引起了燕王龍靈的注意。

在他的命令之下,那三千巡防軍隨即就發動了對東宮的猛攻。

雖說隻有數百禦馬監士兵參與到東宮的防守之中,但巡防軍不管是裝備還是實力,腳趾禦馬監都要差上不少,因而一時半會之間,兩軍在東宮就形成了僵持局麵。

說實話,就算是方小悅都沒想到,這位燕王做事如此果斷。

按照這樣的事態發展下去,很難說燕王不會就此造反成功,登上那張寶座。

畢竟此時還有一支屬於燕王的千人禁軍正快馬加鞭的朝著皇宮趕來。

當然,方小悅可不會讓燕王就這樣的成功。

很快,那位吳王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