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說中,經常出現神乎其神的“陣法”。比如,《水滸傳》有“九宮八卦陣”“太乙混天象陣”,《三國演義》有“一字長蛇陣”“八門金鎖陣”,名目繁多。

其中,又以諸葛亮的“八陣圖”最為神奇。

《三國演義》中對該陣的描述是,江邊“亂石八九十堆,並無人馬”。陸遜帶人進陣後,隻見“飛沙走石,遮天蓋地”,當即被困在裏麵。諸葛亮的嶽父黃承彥心下不忍,從“生門”把陸遜等人救了出來,並解釋說,

“(八陣圖)反複八門,按遁甲休、生、傷、杜、景、死、驚、開。每日每時,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

“八陣圖”這類古代陣法,真的這麽複雜、這麽厲害嗎?

一、陣法就是戰鬥隊形

對於“陣法”,吳晗在《陣圖與宋遼戰爭》裏下過一個準確定義——“所謂陣法,就是野戰的戰鬥隊形和宿營的防禦部署”。

陣法產生於先秦時代。1972年出土的《孫臏兵法》中有一篇名為“十陣”,除火陣、水陣外,記錄了八種典型陣法:

(一)方陣:這是古代軍隊的基本隊形,特點是“薄中厚方”,即把主要兵力布置在陣的外圍,中間隻留很少的人,以顯示兵力雄厚。許多小方陣組合在一起,就是大方陣。

(二)圓陣:出土竹簡有缺失,隻知道這是對敵防禦的陣勢。

(三)疏陣:兵力不足時,就要拉大隊列之間的距離,同時多設置旗幟和兵器,給敵人以己方人馬眾多的假象。疏陣的使用要訣是,所有人同攻、同守,發揮最大威力。

(四)數陣:同疏陣相反,士兵在數陣中密集排列,使整個陣勢無懈可擊。

(五)錐形陣:此陣運行起來,要像一把鋒利的寶劍。陣前最精銳的部隊,後方留有足夠的增援,就能迅速地突破或割裂敵人隊形,取得勝利。

(六)雁形陣:出土竹簡有缺失,隻知道該陣主要是發揮弩箭的威力。

(七)鉤形陣:這裏的“鉤”意為勾連,就是在大軍主力外,設置機動部隊打擊敵人。

(八)玄襄陣:此陣意在麻痹敵人,讓士兵、戰車,以及鼓聲做出混亂的假象,在敵人放鬆警惕時,給予致命一擊。①

很顯然,實用是這八種陣法的最大共同點。將領們可以依據戰場上實際情況,選擇適用的陣法,指揮士兵稀疏排列或密集站立,實行方陣進攻或圓陣防守,做錐形突擊或雁形合圍。其中不涉及任何兩儀、四象、八卦等玄學概念。

古代戰爭中,保持陣勢整齊非常重要,因為陣勢先亂的一方往往戰敗。那麽,布陣時肯定是越簡單越方便指揮,越容易保證行動一致。那些複雜的陣勢,比如北宋皇帝(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等)親授給前方將領的陣圖,大臣為皇帝設計的各種陣圖,看上去都是精妙非凡,實際上幾乎從未在戰場上發揮過正麵作用。

以至於宋神宗說:“朕嚐覽近日臣僚所獻陣圖,皆妄相眩惑,無一可取。果如其說,則兩敵相遇,必須遣使豫約戰日,擇寬平之地,夷阜塞壑,誅草伐木,如射圃教場,方可盡其法爾。以理推之,其不可用決矣。” ②

大意是說,大臣們設計的陣法,看上去都很“炫酷”,可沒有實際意義。要想應用他們的陣法,必須先和敵人約定開戰時間,然後找一塊開闊的土地,推掉土山、填上河溝、清除草木,才能有空間布上陣勢。以常理來看,這在戰場上顯然不可能實現。

複雜的陣法隻能應用於小部隊。比如戚繼光改良的“鴛鴦陣”,需要排兵、狼筧兵、長槍兵、镋鈀手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可組成一個鴛鴦陣,僅需要戰鬥人員11名,外加火頭軍1名,相對易於指揮。即使如此,戚繼光還是要特別命令,“任是如何,不許離亂鴛鴦陣法”;在遭遇敵人伏擊時,絕不用鴛鴦陣,因為“鴛鴦陣人多,跑遠易亂”。③

簡而言之,在真實的戰場上,陣法需要的是簡單實用,而非複雜多變。

二、《八陣圖》其實是一本書

在孫臏之後,秦漢時期戰場上使用的陣法,主要還是方陣、圓陣這幾種。

這一時期的史書上說到陣法時,常常提及“八陣”這個詞。如班固在《封燕然山銘》裏說,竇憲對匈奴,“勒以八陣,蒞以威神”,即依靠“八陣”打敗了匈奴。又如,三國時期《魏書》中有一句,“漢承秦製……會五營士為八陣進退”,即秦漢時期,士兵都要演練“八陣”。④

至於何為“八陣”,曆代有不同解釋。有現代學者甚至將之直接等同於《孫臏兵法》中介紹的那八種陣法,這一觀點忽略了《孫臏兵法》的原文是“十陣”,而非“八陣”。

相對來說,李靖的觀點最為合理。他說早期軍隊在“井”字形的土地上訓練,大將居中,八支部隊環繞四周(分為所謂“四正”“四奇”),正好是“八陣”。後世雖然不再用“井”字形的土地訓練部隊,但“八陣”的名稱流傳下來,成為對陣法的泛稱。⑤

如此,再看《三國誌·諸葛亮傳》裏那句“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就很好理解了。所謂的“八陣圖”,其實就是諸葛亮使用的一本練兵手冊。由於他留下的《軍令》《兵要》等兵書全部失傳,今人已很難知道諸葛亮版“八陣”的具體內容了。

好在現存《北堂書鈔》等書錄有《軍令》的隻言片語,對陣法有所提及。比如,

“聞五鼓音,舉黃帛兩半幡合旗,為三麵圓陣。”

聽到敲五下的鼓聲,看見舉起兩半幅黃帛指揮旗合作一麵旗幟,就要布列三麵圓陣。

“連衝之陣,似狹而厚,為利陣。令騎不得與相離,護側騎與相遠”。⑥

連衝之陣,表麵看來衝車薄少兵員不多,但實際上攻守堅厚有力,它是堅利的戰陣。命令衝鋒騎勿遠離“連衝”,而兩翼護側騎應該離戰陣較遠些。

第一條說的是用鼓聲、旗語指揮“三麵圓陣”;第二條說的是有騎兵參與的“連衝之陣”。

這兩個陣名都不見於《孫臏兵法》,很可能是諸葛亮的原創陣法。雖然已很難知道這兩個陣的具體擺法,但不難看出,它們的特點依舊是實用,不含任何玄虛的成分。

諸葛亮的陣法,在三國時代就頗為有名。蜀國滅亡後,司馬昭特意讓陳勰去學“諸葛亮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後來晉人對八陣圖多有應用,《晉書》說馬隆率軍平叛,“以八陣圖作偏箱車”——所謂“偏箱車”,是一種裝有刀刃和護具的戰車,在戰陣中使用。⑦

三、陣法為何被神化?

既然古代兵書中的陣法都很實用,那為什麽到了明清文人筆下,陣法就都被神化了呢?

至少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在古代,兵書長期被統治者列為禁書,致使很多有實用價值的兵書失傳了。早在東漢末年,曹操即下令“科禁內學、兵書”,這裏“內學”指的是讖緯,開了將讖緯和兵書同列禁書的先例。在唐、宋兩代,兵書也被明確列為禁書,私藏者要“徒二年”。陳壽所編《諸葛亮集》在宋代以後失傳,或許正與該書中收錄大量軍事內容,民間流傳很少有關。自此之後,《八陣圖》是什麽,開始成為一個問題。

清代禁毀了一大批明代兵書。有學者統計,明代有兵書1023部,而收入《四庫全書》的僅有5部。尤其茅元儀《武備誌》、曹飛《籌兵藥言》等因有“違礙”內容,嚴禁刊刻。⑧

第二,明清時期,文人談兵越來越多,他們所著兵書往往不切實際,大談陰陽五行。西漢劉歆所編《七略·兵書略》中,有一類名為“陰陽兵”,即借助術數、鬼神等“左道旁門”贏得戰爭。前文所說,記錄有八種實用陣法的《孫臏兵法》,同樣充斥著大量陰陽學的內容,如《地葆》一篇說,“南陣之山,生山也。東陣之山,死山也”,就是毫無依據地認為,陣地北麵的山是“生山”、西麵的山是“死山”。⑨

陰陽學對中國兵法影響深遠,尤其在宋代以後,“文人談兵”成為主流,他們所寫的兵法中,常常包含陰陽理論,即便是著名的《武經總要》《武備誌》也不例外。

“文人談兵”還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古代後期兵書很多脫離實戰,不再具有指導價值。戰場經驗豐富的曾國藩就懷疑,古人所寫兵書“皆裝飾成文,而不可盡信”,正史中有關戰爭的內容,大都是“文人以意為之”,“隨意編造,斷不可信”。⑩

簡言之,因為曆代禁止兵書流傳的緣故,在明清時代,民間文人很難見到可以實際反映戰場情況的兵書(所見兵書多是毫無戰爭經驗者憑空編造),加之陰陽學說對小說創作頗有助益,於是,在他們筆下,古代名將一個個都成為“陣法大師”,依仗“九宮八卦陣”之類怪力亂神的東西所向披靡。

參考資料

①張震澤.孫臏兵法校理[M].北京:中華書局,1984:129-145.

②陳峰、王路平.北宋禦製陣法、陣圖與消極國防戰略的影響[J].文史哲,2006,(6).

③趙長江.戚繼光禦倭的鴛鴦陣戰術[J].文史知識,2015,(9).

④⑤譚良嘯.試論諸葛亮的八陣圖[J].社會科學,1983,(5).

⑥李伯勳.諸葛亮集箋論[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7:328-329.

⑦鍾少異.試論諸葛亮八陣圖[J].軍事曆史,2016,(4).

⑧李斌.清代傳統兵學的衰落與“師夷製夷”戰略思想的形成[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3).

⑨陸繼鵬.簡本《孫臏兵法》兵陰陽思想探析[J].軍事曆史,2012,(2).

⑩章繼光.曾國藩軍事思想述評[A].王繼平.曾國藩的思想與事功[C].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0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