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下“花木蘭”這個名字的由來,以及“木蘭”故事的演變。
一、木蘭是一個複姓
如果以《木蘭辭》為史料依據(也就是以“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開篇的那首長期存在於語文教科書的北朝民歌),我們可以說“花木蘭”這個名字根本就是錯誤的。因為“木蘭”實際上是一個複姓,那位代父從軍的女性的完整姓名,我們已經無法知曉了。
曆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徐中舒在《木蘭歌再考》裏說得很明白①:
(1)唐人寫本《廣韻》及《通誌氏族略》裏有“沐蘭”這個複姓。
(2)“沐蘭”這個複姓雖然不見於中原王朝的史籍,但河南商丘的營郭鎮有一座“孝烈將軍祠”,原是金代的“昭烈小娘子祠”。根據元代人侯有造寫的《祠像辨證記》,侯曾見到過“舊廟中爐石”,上麵刻有文字,大意是說這祠堂祭祀的是“營城鎮酒都監烏林答文,稱昭烈小娘子,宰相木蘭公女也”②。昭烈小娘子稱“烏林答文”,其父是“宰相木蘭公”,可以推測“此木蘭公必為木蘭複姓,疑為中原之異族”。
(3)“木蘭”既然是一個非中原的複姓,也就可以解釋為何中原史籍中沒有複姓“木蘭”的曆史名人,同樣也可以解釋為何唐代的《廣韻》會把它寫作“沐蘭”,畢竟“譯音本無定字”,音譯的時候“木”與“沐”通用,是很常見的事。
(4)再繼續考證,徐中舒還發現,《廣韻》裏談“沐”姓時,使用的史料依據是東漢人應劭寫的《風俗通》;談“沐蘭”這個複姓時,使用的史料則是南朝宋何承天寫的《姓苑》。如此就可以知道,東漢以前是沒有“沐蘭”這個複姓的(至少像應劭這樣的中原學者沒聽說過)。於是,徐中舒推測“中國有此姓始於元魏”,也就是鮮卑人拓跋氏的北魏政權統治中國北方那段時期。
(5)考慮到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辭》裏有“敕敕何力力,女子臨窗織;不聞機杼聲,隻聞女歎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這樣的句子,可知《木蘭辭》的源頭是北朝民歌,且有一個借用、改編、完善的過程。據此,徐中舒推測“木蘭或即鮮卑之後”。
此外,僧人智匠於南朝陳代光大二年(568年)編寫的《古今樂錄》裏,有“木蘭不知名”這樣一句記載。《古今樂錄》如今雖已失傳,但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裏引注了這樣一句。如此可以知道,至少在智匠生活的陳朝,《木蘭辭》已經從北方傳到了南方,且智匠也認為“木蘭”是姓,她的名已不可考。③
今人常用的“花木蘭”這個名字,其實是明朝文人徐渭在其劇作《四聲猿》裏的創造。徐渭這般給自己的主人公命名,自然是隨興所至毫無依據可言。也有說法認為以“花”為姓,其實是表示人物出自虛構,因“花”在古代有迷惑人、不真實的用意。元明雜劇裏的“花關索”,即是指關索這個人物是虛構的,關羽並沒有這樣一個兒子。
至於某些地區為了發展旅遊,強行發掘所謂的“地方史料”,稱木蘭姓“朱”、姓“魏”雲雲,並沒有多少討論的價值。
二、“木蘭故事”的變化
《木蘭辭》被籠統地稱為北朝民歌,但它實際上有一個產生、完善的過程。這個過程跨越了南北朝和隋唐。
如此說的證據之一,是《木蘭辭》裏的“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等句子,直接借用和化用自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辭》。而“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則顯示這首民歌的最終定型是在唐代初年,因“策勳十二轉”這種製度始於唐高祖武德七年;之前雖然也有“策勳”製度,但並無“十二轉”之說。④
《木蘭辭》想要傳遞的,其實是一個女性征戰沙場獲取功名的傳奇故事。所謂“熱情讚揚了這位女子保家衛國的熱情”,隻是後人一種無聊的強行附會。
一方麵,詩中說得明白,木蘭去從軍是被動之舉。按“府兵製”,木蘭家必須出丁打仗,而家中除了老父之外,並無成年兄長,即所謂的“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另一方麵,詩歌也無意對朝廷有任何抨擊。“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樣的敘述,不過是“府兵製”下出征士兵自備裝備的一種常態。詩中說木蘭歸家之日“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可見其家庭條件是不錯的,這也符合“府兵製”針對中等資產家庭征兵的政策特點。⑤
南北朝與隋唐時代之人,是喜歡傳播女性征戰沙場這種傳奇故事的。這與當時的風俗直接相關。史載,北魏孝明帝的母親靈太後,常在皇宮後苑之中擺弄弓箭。北魏名將楊大眼的妻子潘氏,也喜歡“戎服從獵”,還常穿著軍裝與丈夫一同出現在前線,楊大眼則對眾將官稱呼妻子為“潘將軍”。北魏時還有一首民歌叫作《李波小妹歌》,歌裏說“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也是一位馳騁於馬上,弓術絕佳的女性豪傑。⑥
到了隋末唐初,又有唐高祖李淵的女兒平陽公主,率軍東征西討,立下了“娘子軍”的赫赫威名。⑦
遺憾的是,《木蘭辭》裏那個活潑潑不為朝廷而活、不為皇帝而活,隻關心自己與家人、在男人堆裏縱橫十餘年的傳奇女性,並不符合權力的需要。所以,先是侯有造這個元代的無聊文人,胡亂“考據”說木蘭姓魏,說她代父從軍屢立奇功,凱旋後皇帝欲將其納入後宮,木蘭以死拒之,以全貞節。明朝嘉靖年間,保定知府給木蘭修廟,說是要讚頌木蘭“移孝為忠”的高尚德操;萬曆時代,黃陂縣令上奏朝廷要給木蘭建廟,又給木蘭戴了一頂“動神人護國之念,啟士民忠孝之心”的高帽子。到了清代,光緒二十年編寫的《亳州誌》,複述了那個皇帝想將木蘭納入後宮,木蘭自殺身亡以全貞節的無聊故事。當然,最惡心的要數民國年間修撰的《完縣縣誌》,裏麵說木蘭在城內一處蓮花池飲馬,“靴為泥陷,露出細小之足,恐為人窺破,羞慚而死”,因為一個小腳趾頭露了出來,就羞慚到了去死的地步。⑧
權力影響考據,也會影響文學表達。明清兩代,幾乎所有由《木蘭辭》衍生出來的文學作品,都帶有一股濃濃的腐臭之氣。隻有個性狂狷的明代文人徐渭,在《四聲猿》裏塑造的那個“花木蘭”,雖也被框入了“忠孝節義”的牢籠,但多多少少還存有一點活潑的氣息。比如,劇本描寫木蘭決心放開三寸金蓮替父從軍時,讓她說了這樣一段台詞:“回來俺還要嫁人,卻怎生?這也不愁他,俺家有個漱金蓮方子,隻用一味硝,煮湯一洗,比偌咱還小些哩!”這台詞裏有敢於決斷的爽快,也有困於藩籬的無奈。
再後來,馮夢龍的《古今小說》關心的,是木蘭服役期滿歸來時“依舊是個童身”;褚人獲的《隋唐演義》裏,木蘭成了不願給突厥可汗做妾、在父親墓前自刎而死的烈女;道光時代的《忠孝勇烈奇女木蘭將軍傳》,更是極為惡心地大說特說:“木蘭,木蘭,須要曉得女子所重者在節……總是要全一個節字。”⑨
好在《木蘭辭》完整地流傳到了今天。否則,那個活躍於南北朝與隋唐時代的活潑潑的木蘭,就真被權力給徹底抹殺了。
參考資料
①徐中舒.木蘭文獻大觀[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40-160.
②俞正燮.癸巳存稿[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406.
③郭茂倩.樂府詩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350.
④馬執斌.“策勳十二轉”新解[N].中華讀書報,2011-3-23.
⑤楊濤.從《木蘭辭》看北朝“府兵製”[J].大眾考古,2018,(7).
⑥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6.
⑦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⑧⑨王永寬.王永寬學術文集[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