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金魯汗如何去猜測這支大澤國騎兵的由來,4000多的戰損也讓西宛蠻族大軍士氣大跌。

雖說銀布魯汗、銅達斯汗兩位副汗陣亡的消息尚未在蠻族大軍裏傳播開來,被金魯汗嚴令封鎖,但至少4000戰損是所有蠻族騎兵都知曉的。

因而在次日那五千奔馬營衝到蠻族大營外挑釁,金魯汗詢問何人願意帶兵出擊的時候,大帳裏沒有一位蠻族權貴願意出動。

沒法,不管哪個部落的牧民騎兵現在對外麵那支大澤國騎兵都產生了少許的畏懼感。

當然,最關鍵的是,權貴們都不願意再折損自己的手下了,一個個眼巴巴的看著金魯汗,嘴裏吹捧著精銳騎兵的實力,大有請金魯汗一振雄風的意思。

雖然金魯汗也不願意折損自己的實力,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如果他不派出直屬的精銳騎兵,那麽接下來的仗就不好了。

要知道,他之前砍了幾顆部落酋長的腦袋,已經讓不少部落酋長不滿了。

再這樣下去的話,必然會動搖他的統治根基。

因而他不得不派出了將自己直屬的兩萬精銳騎兵盡數派出。

不得不說,這兩萬精銳騎兵著實厲害,出營之後,就逼得那五千敵騎紛紛撤退。

實際上,這是方小悅下的命令。

相對於牧民騎兵而言,這兩萬精銳騎兵的實力更強,裝備更精良,方小悅那五千騎兵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會出現大麵積的傷亡。

畢竟曼古歹戰術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證不出現戰損的。

再加上方小悅準備加劇西宛蠻族內部的矛盾,因而見到那兩萬精銳騎兵出營之後,就沒有與之糾纏,直接下令撤退。

那位金魯汗倒也精明,見五千敵騎撤退之後,絲毫沒有半點追殺的念頭,直接鳴金收兵。

這一幕讓不少部落酋長差點沒氣得吐血,少數幾位部落酋長甚至於懷疑金魯汗和對方有勾結,否則的話,自己部落的騎兵出擊,對方就不斷纏鬥,金魯汗的騎兵出擊,對方就立馬撤退,這區別待遇也太明顯了一點吧。

當然,不管怎麽說,在之後的幾天時間裏,西宛蠻族營地加強了戒備,同時也不輕易派兵出擊,另外還盡可能將外出打糧草的騎兵隊召回。

沒幾天時間,薛平山部與李青書部都趕到了省城外,在西宛蠻族大營外三千多米處紮下了營寨。

至此,大澤國在短時間內能夠調集的兵力都聚集到了省城內外。

省城內還有西北軍主帥親領的三大親衛營總計一萬一千多人,之前在守城的時候戰損了三千多。

省城外有薛平山部、李青書部總計三萬多步兵。

還有神出鬼沒的方小悅部五千騎兵。

總計四萬六千人。

而西宛蠻族在從大草原調兵兩萬騎,又分兵到苦木郡城外一萬騎(全軍覆滅),在綠原省各地打糧草損失一千騎,與奔馬營大戰損失4000騎。

最終西宛蠻族大營內尚存35000騎,其中金魯汗直屬20000騎,各部落酋長15000騎。

要說就兵力而言,大澤國在綠原省內的兵力較之西宛蠻族要多出一萬餘。

但西宛蠻族那3萬5千人盡數都是騎兵,可打可逃,在機動性方麵擁有很大優勢。

而大澤國這邊就隻有方小悅麾下的五千騎兵以及省城內西北軍的2000騎。

因而在多方聯合軍議之後,薛平山與李青書部所紮下的營寨修得特別牢固,除了內外兩層兩米高的土牆之外,營寨外密密麻麻挖了不知道多少個陷馬洞。

也就是說,金魯汗除非讓騎兵下馬硬推,否則的話,壓根就不可能依靠騎兵的機動性快速衝營。

再說了,那營寨裏可是有三萬多步兵,在蠻族騎兵沒有馬的情況之下,廝殺起來,絲毫不會畏懼。

當然,這樣一來,薛平山與李青書就等於徹底喪失了主動權,隻能在營寨內固守。

但不管怎麽說,身邊出現三萬多敵軍,也讓金魯汗不得不派出大量斥候騎兵監視這個營寨,同時蠻族大營內以往那種安逸悠閑的生活就消失了。

所有蠻族騎兵都必須穿甲而睡,兵器放在身邊,準備隨時應戰。

對於大澤國這邊,唯一的麻煩就是薛平山、李青書部的糧草可能不太夠,在不出營作戰的情況之下,也就隻夠十日之用。

至於省城內的情況更糟糕,即便是實行了嚴格的分配製度,省城內由於民眾眾多的關係,糧草已經不足一周。

也就是說,隻要西宛蠻族在省城外再耗上一周時間,省城就可能會不攻自破。

方小悅則每日帶著奔馬營在西宛蠻族大營之外挑戰,專門挑選了幾十個嗓門特別大的蠻族騎兵,用西宛蠻語對金魯汗全家上下進行無休止的辱罵。

但正如之前所說,金魯汗卻是守營不出,等待著大澤國一方的破綻。

當然,金魯汗也不是完全挨罵,他也選了幾十個嗓門大的騎兵對方小悅全家上下進入了侮辱。

這一點讓方小悅懷疑金魯汗已經得知省城內的糧草不足,想要拖到省城不攻自破。

到那個時候,省城內的西北軍就待不住,必須外出尋找糧草,金魯汗就可以一擊而破。

而在擊破西北軍之後,剩下的薛平山、李青書部與方小悅部就不算什麽了。

將省城搜刮一空之後,金魯汗就可以立馬撤軍,鞏固這場入侵戰的戰果。

那金魯汗算盤是打得很好,但他壓根就不知道,方小悅也是在拖延時間。

之前就說過了,奔馬訣的修煉速度比震天刀訣更快。

普通人修煉奔馬訣隻需要兩個月時間就可以修煉到圓滿層次,而他收服的這些蠻族騎兵由於天賦更好,隻需要一個半月就可以將其修煉到圓滿層次。

他們隻用了兩天時間便入了門,抵達省城之後這幾天時間,他們就將奔馬訣修煉到了小成階段。

再過上一周時間,他們就能夠將奔馬訣修煉到中成!

到那個時候,方小悅就會發動總攻!

五千將奔馬訣修煉到中成的騎兵可不是金魯汗那些精銳騎兵可以比擬的強大。

可以打個比方,奔馬訣修煉到中成之後,就等同於武林高手了。

五千名較有紀律的武林高手衝鋒陷陣,其殺傷力會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

時間在雙方罵陣之中快速流逝,很快就到了一周之後。

這天清晨,太陽尚未完全升起,但天光已經明亮。

已經關閉了很久時間的省城東大門驟然開啟,那些吃了最後一頓飽飯的西北軍士兵,緩緩出城,在城外開始列陣。

與此同時,薛平山、李青書部也是齊齊出營列陣,然後兩個方向的大澤國步兵就排著整齊的步兵方陣,朝著西宛蠻族大營壓了過去。

這樣的動靜要說是沒法瞞過西宛蠻族派出的斥候騎兵。

隻可惜在之前的兩天時間裏,方小悅派出了大量奔馬營騎兵,對外出的蠻族斥候進行剿殺。

損失慘重的蠻族斥候不得不停止了出營偵查。

而金魯汗對此雖說疑惑,但考慮到對方的糧草可能快要消耗殆盡,自己現在出營與對方大戰,不劃算,因而也就繼續守營不出。

這樣的考慮導致兩個方向的大澤國步兵與蠻族大營隻有五百多米時,動靜才被西宛蠻族一方發現。

隨著高昂的號角聲響起,一群群的蠻族騎兵從大營內衝出,叫囂著朝著薛平山、李青書部衝了過去。

金魯汗之所以選擇全軍朝著薛平山、李青書部突襲的主要原因就是這兩部乃是由來自於兩個不同省份的郡兵組成。

不管是士兵素質還是裝備,較之西北軍這樣的邊軍是有差距的。

再說了,兩個地方來的士兵,在配合上必然會出現一些問題。

總不可能不啃這塊肉,去啃西北軍那塊硬骨頭吧?

金魯汗再不會打仗,也知道先擊敵弱,以便削弱敵人實力。

可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次他的盤算全部被方小悅料到了。

在之前的聯合會議上,方小悅憑借自己強大的實力和卓越的戰績主持大局,將各部的武備調整了一番。

譬如西北軍剩餘的步弓、踏弩以及各種鎧甲、重盾、長矛盡數調配進了薛平山、李青書部。

這就使得薛平山、李青書部裏的踏弩數量達到了三千之多,步弓則有一千,同時還組裝出了五百手持重盾,全身鐵甲的重裝步兵。

在遭遇蠻族騎兵突襲的時候,其步兵方陣最外圍就是一排重裝步兵,重裝步兵身後則是五排長矛兵,長矛兵身後則是左臂裝著小盾的樸刀手。

樸刀手身後就是步弓手,踏弩手。

整個步兵方陣兩側則是分列開來的奔馬營騎兵。

當然,在看到對麵兩側的騎兵時,金魯汗已經來不及修改突襲的命令了。

隻不過,在他看來,這樣也好,對方也沒有了使用曼古歹戰術的機會。

在雙方距離拉近到五百米時,兩側奔馬營騎兵隨即搶先出動,在他們施展了奔馬訣之後,**戰馬的速度在短短五十米內就提高到了最高速。

待到距離縮短到五十米之前,奔馬營的騎兵就率先射出了一波箭雨,然後就是拔出彎刀,將馬速驟然再加快一截。

這樣猝不及防的變化,使得西宛蠻族騎兵張弓反擊之時,射出的箭雨,幾乎沒能射中目標。

並且奔馬營騎兵並沒有和西宛蠻族騎兵對撞,而是從對方陣型兩側滑過去,憑借馬速支出去的彎刀就好似削蘋果的小刀,將西宛蠻族騎兵陣型兩邊狠狠地削了一層,但又沒有付出多少代價。

而在雙方騎兵脫離之後,薛平山、李青書部的踏弩手就率先齊齊射出了一波弩箭。

密密麻麻的弩箭沿著四十五度飛上天空,之後又迅速順著拋物線落到蠻族騎兵群中,將一片片的蠻族騎兵射下馬背。

前後兩波弩箭之後,蠻族騎兵群就衝入了步弓手的射程範圍。

步弓手自然而然射出了一波又一波箭雨。

由於弓的射術要遠高過踏弩,因而在踏弩射出一波箭雨的時候,步弓手可以射出整整三波。

可以說從雙方開始交鋒之後,蠻族騎兵的屍體在這條衝鋒的道路上隨處可見。

當蠻族騎兵衝近步兵方陣時,最前麵的重裝步兵,長矛兵紛紛站立了起來,重裝步兵將手中的重盾那尖銳的下端狠狠砸入地麵,然後以左肩頂在盾牌上。

一米八高的重盾轉瞬之間就在步兵方陣前沿形成了一道盾牌城牆。

而那些長矛兵則將長矛從重盾之間的縫隙裏穿出,末端紮入地下,箭步雙手持槍。

很快,蠻族騎兵就紛紛驅使戰馬撞了上來。

一根根長矛在紮入戰馬的胸腔之後折斷,不少長矛兵甚至於被折斷的長矛紮入身體。

當然,也有戰馬撞在重盾上,將其衝破,或者將自己撞得倒下的。

所有還能夠動彈的長矛手此時都將長矛收回,然後狠狠從重盾縫隙間刺出去。

密密麻麻衝來的蠻族騎兵,總會撞上其中一根長矛。

同時,候補的長矛兵則扛著自己的長矛開始填補空缺。

總之,一瞬間,步兵方陣前方就迅速堆積起一層厚厚的戰馬、騎兵屍堆。

而蠻族騎兵一方也沒有忘記衝陣之前射出一波箭雨。

戰鬥從這一刻開始就迅速進入到白熱化階段。

不管是弓手還是踏弩手,此時都紛紛朝著重盾之外拋射箭矢,爭取在最短時間內將自己的力量消耗幹淨,轉化為一支支殺傷敵人的箭矢。

而那些排列在長矛手身後的撲刀手、刀盾兵紛紛從倒下的重盾之間湧出,朝著那些已經失去衝擊力的蠻族騎兵殺去。

而方小悅麾下那五千奔馬營騎兵此時也轉了回來,射出一波箭雨之後,就從蠻族騎兵身後又殺了回去。

在短短的一刻多鍾時間裏,雙方都遭受了重創。

薛平山、李青書部的重裝步兵盡數陣亡,長矛手陣亡三千,刀盾兵、樸刀手陣亡一千六百多人,弓手、踏弩手陣亡八百多人。

方小悅麾下的奔馬營陣亡三百有餘。

作為防禦方,大澤國一方,總計陣亡六千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