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線空靶的瞄準動作比較特別,它不像曲線空靶那樣,可以一直跟在靶標後麵長時間的瞄準,它要經過一個蛇行機動,才能創造一次攻擊機會。

瞄準的時間隻有三、四秒鍾。

每次飛行也是兩個人共同打一個靶標,一次飛行也是50多分鍾。

每個人可用於攻擊的時間隻有20分鍾左右,隻能攻擊八到十次。

因此,有的人因為攻擊的條件不具備,炮彈沒有打完,帶了回來;有的人在時間快要到的時候,也不顧瞄得準不準,胡亂把炮彈打出去。

前一種情況雖然命中彈數不多,但是命中率比較高。

後一種情況,卻是兩者都不高。

為了提高全團的命中率,團裏要求,一定要做到穩、準,射擊條件不具備時,寧肯把炮彈帶回來,也不要盲目打出去。

直線空靶射擊時的條件是這樣規定的,射擊距離是400米,射擊角度是15度——25度。

射擊距離過遠,靶標的被彈麵比較小,炮彈的飛行時間比較長,造成的偏差也比較大,不容易打中靶標;距離過近,因為攻擊完脫離時離靶標太近,對於攻擊機安全不利。

射擊角度太小,打出去的炮彈頭爆炸時,炸點離拖靶機較近,會威脅到拖靶機的安全;角度太大,攻擊機和靶標之間的相對運動角速度太大,會對瞄準動作造成很大的困難。

隻有上述這個條件是最有利的。

要達到這個有利的條件,攻擊前的占位比較關鍵。

所謂占位,就是攻擊機在進入攻擊前所處的位置,也就是攻擊機與靶標的間隔和距離。

一般情況下,前後距離為200米,左右的間隔為800——1000米,這個條件是通過圖上作業計算出來的。

在進入射擊前,攻擊機按照上述條件占據位置,當然這個間隔和距離在空中也無法去量,隻是憑經驗,看靶標的大小和清晰程度去估計。

當攻擊位置占好以後,便以60度的坡度向靶標轉彎。

當靶標和攻擊機的座艙蓋相接時,改平坡度,調整一下中心光點與靶標的高低位置。

當靶標進到座艙的前風擋時,立刻壓反坡度跟蹤瞄準。

當中心光點上到靶標上時,按下射擊按扭,開炮射擊。

射擊後,立刻拉杆脫離靶標,再次占據攻擊位置,前麵的動作。

這就是直線空靶射擊的全過程,關鍵的動作是攻擊前的占位和後麵的瞄準動作。

這些理論的東西都是張誌宏推導和計算出來的,在實際飛行時,他是嚴格按這些理論操作的。

在直線空靶的飛行中,使張誌宏感受最深的是在射擊完畢脫離靶標時,靶標對飛行員精神上的威脅。

射擊完畢脫離靶標時,攻擊機與靶標的距離隻有100來米,龐大的靶標在頭頂上呼啦啦的飄動,好像要隨時拍打到飛機上。

特別是那條似見不見的靶繩,如果不注意,被他掛上,那飛機就算完了。

林超的飛機和靶標相撞的教訓,時刻回蕩在張誌宏的腦海裏,他可不能重蹈林超的覆轍。

每次攻擊完畢,張誌宏都是快速的拉杆脫離靶標,再也不管剛才是否打上,張誌宏對於飛行中的每個關鍵性的動作,向來都是不敢馬虎的。

直線空靶的檢靶雖然還是大家關心的重點,但是已經很少出現像曲線空靶那樣的興奮場麵。

直線空靶能打上幾發炮彈就已經很不錯了,打上十幾發炮彈就已經是奇跡了,有的人甚至一發炮彈也打不上,這在部隊的術語上就是打了“光頭”,在計算成績時就是2分,屬於不及格。

遇到靶標上沒有彈孔的靶標,很多人都是反複的翻看,就像在大海裏撈針一樣,希望能從上麵找到一個小孔,能夠算上一發。

每到這時,張誌宏都是嚴格的把關,絕對不遷就,因此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

嘴裏不說,但是從他們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來。

由此可見,空靶射擊的難度是多麽的大,所以在訓練大綱中對於成績的界定也是比較鬆的,打上一發就是及格,打上兩發為良好,打上三發就是優秀。

雖然有不及格的現象出現,但是從全團的整體水平來看,還是不錯的,經過前一階段的統計,全團的命中率已經達到了15%,平均成績3.5分,這已經是S師曆史以來空靶訓練的最好水平了,所以領導上對張誌宏的技術指導工作還是比較滿意的。

張誌宏的一次射擊終於轟動了全團,當他的第二次空靶射擊的靶標拉到飛行員休息室外麵時,揀靶回來的地勤人員滿臉帶著興奮的表情,老遠就喊了起來:“全打中了,上麵的眼太多了,數都數不過來!”聽到地勤人員的喊聲,休息室內外的人員全都呼啦一下圍了過來,都想看一看這個好成績到底打上了多少發炮彈。

這個靶標是張誌宏和程誌兩人的傑作。

靶標被平鋪在休息室外的草地上,檢靶員還沒有開始檢靶,其他人就一個一個的數了起來。

“一,二、三、四、五……十一……二十……”“這裏還有一個。”

“這裏,這裏。”

大家七嘴八舌,指指點點,現場充滿了興奮和歡樂。

好像這個成績的取得不是屬於張誌宏和程誌的,而是他們自己的。

檢靶員分開人群,認真的,帶有權威性的一個彈孔一個彈孔的檢了起來。

最後的統計結果是:張誌宏命中15發,程誌命中14發,隻比張誌宏少了一發。

兩人加起來,命中數差不多是一個人的發彈量。

整個靶標被打了個稀八爛,真是洞孔連洞孔,正符合彈痕壘壘這個詞。

結果出來後,大家首先是向兩人祝賀,接下來就是向兩人取經。

都問是怎麽打上的,有什麽體會,用的是那一架飛機,凡是能問到的都問到了。

兩人都毫無保留的向大家作了介紹,程誌是副團長,大家都打好了,也有他一份成績;張誌宏擔負著技術指導,也希望都能打好,大家都打好了,也是他技術指導成功的表現。

兩人抱著不同的目的,為了大家都能打好的同一個目標,隻要有求就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