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嗣昌的理解是完全正確的,次日的早朝上麵,諸多的文武大臣,幾乎都是讚同後金韃子臣服的,沒有表態的很少,要知道參與早朝的,都是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員,這些人大都表態,意味著議和的事情,完全確定下來了,其實朝廷諸多官員都是看皇上是什麽態度的,內閣商議的事情,不可能保密,眾人自然知道如何的選擇。

確定接受後金韃子臣服的事情之後,楊嗣昌很清楚,自己也要做好準備了,他這個內閣首輔,不要想著繼續發揮作用了,自覺一些,早點辭去內閣首輔的職位,不自覺的話,就等著皇上找到原因來讓他退下去了。

楊嗣昌內心是冰涼的,他忠於皇上和朝廷,並非想著讓蘇天成坐大,朝廷繼續征伐後金韃子,其實也是有太多好處的,一方麵可以名正言順,剿滅後金韃子,是所有人都支持的事情,有利於樹立皇上和朝廷的威信,另外一方麵,江寧營剿滅後金韃子,實力肯定是要遭受損失的,等到後金韃子真正被剿滅了,江寧營損失一定慘重,那個時候,來清算蘇天成,比現在容易很多的,最後一個方麵,皇上和朝廷與孰輕孰重的認識,存在很大的偏頗,其實蘇天成還沒有真正構成實質性的威脅,後金韃子存在的威脅,已經有很多年了。

楊嗣昌最大的感受,還是蘇天成的遠見卓識,居然能夠提前預料到後金韃子的動作,能夠準確把握皇太極的心思,而且能夠以大局為重,反對朝廷與後金韃子議和,主張徹底剿滅後金韃子。

內心裏麵,楊嗣昌比較了皇上與蘇天成認識上麵的差距,他有著很不好的感覺,盡管說皇上迫不及待的想著後金韃子臣服,想著騰出手來對付蘇天成,但最終的結果,可能是適得其反,皇上的能力與睿智,的確比不上蘇天成。

從曆史的發展規律來看,改朝換代的事情,也不是特別了不起的事情,萬一到了那一天,就看天下的讀書人做出來什麽樣的選擇了。

費勁千辛萬苦來到大明京城的賈吉涵,終於能夠安然無恙的回到沈陽去了。

回到沈陽的賈吉涵,得到了最大的獎勵,被任命為吏部的漢人侍郎,這等於是一步登天了,而且賈吉涵也成為了濟爾哈朗領導下的和談成員之一,可以預見,未來的賈吉涵,完全能夠替代範文程的位置,還將會比範文程做的更好。

賈吉涵帶回來了好消息,皇太極高興之餘,身體也康複一些了。

最令皇太極高興的事情,並非是和談的本身,而是這件事情背後折射出來的東西,按照道理說,大清國遭遇了沉重的打擊,這個時候,大明朝廷若是傾盡全力,繼續進攻,皇太極根本不敢保證抵抗有作用,如此有利的機會,被大明朝廷放棄了,這隻能夠說明,大明朝廷內部出現了問題,也就是皇太極早就預料到的事情,大明朝廷和那個崇禎皇帝,非常忌諱蘇天成了,恐怕想著清算蘇天成了。

其實前麵有很多的消息,已經令皇太極有了這樣的想法,否則皇太極不會要求賈吉涵冒著巨大的風險,專門到大明京城去,提出來和談的要求。

盡管說和談會令大清國失去一些東西,也有可能在滿人權貴之中引發波動,但皇太極有信心擺平內部,有信心讓大清國繼續穩步發展,而且在他看來,蘇天成與大明朝廷、大明皇帝之間的鬥爭,會異常激烈,會最大限度損害大明的國力,那個時候,就是大清國最好的機會了,皇太極希望大明皇帝在這次爭鬥之中取勝,希望蘇天成能夠被斬殺,那樣大清國就沒有什麽顧慮了。

大清國談判團迅速組成了,濟爾哈朗成為了負責人,有著充足的決定權。

十一月初,濟爾哈朗等人從沈陽出發,趕赴大明京城,福臨與莊妃都跟隨前往大明京城,如此的做法,更加能夠體現出來和談與臣服的誠意。

朝廷負責談判事宜的,是內閣次輔周延儒。

周延儒的威信空前高漲,到府邸來拜訪的官吏絡繹不絕,相對來說,內閣首輔楊嗣昌的府邸就冷清多了,朝廷裏麵的官吏,眼睛狠毒,能夠看出來很多的蹊蹺,其實這些官吏的態度,也表明了內閣大臣的興衰。

協助周延儒的是陳新甲和錢謙益。

三個內閣大臣直接負責後金韃子臣服的事宜,可見朝廷的重視,這也表明了,皇上是一定要後金韃子真正臣服的。

後金韃子派出了使者到京城來和談,表示臣服,這件事情在百姓之中,引發了很大的轟動,老百姓都是很淳樸的,認為朝廷徹底打敗了後金韃子,皇上展現出來仁慈的態度,接納了後金韃子的投降,後金韃子到京城來,根本就不是什麽談判,而是來投降的,從這一刻開始,後金韃子再也不敢猖獗了。

不過有一點老百姓還是不大明白,既然後金韃子投降了,為什麽遼東還要那麽多的軍士把守,為什麽大軍不直接到沈陽去,難道說後金韃子的隊伍還是繼續存在,當然了,持這種觀念的人,不能夠說是真正的老百姓了,大都是一些讀書人,或者說明白事理的人。

遼東的情形完全不同。

盧象升得知了朝廷做出來的決定之後,將自己關在屋子裏整整一天的時間,誰也不見,祖大壽和祖大樂得知了這個消息,仰天長歎,性格急躁的祖大樂,發脾氣說要到京城去見皇上,闡述不能夠和後金韃子和談的理由。

守衛遼東的將士,是最清楚後金韃子的厲害的,這麽多年過去了,也就是這幾年的局勢好一些,能夠開始對後金韃子發起主動的進攻了,可是朝廷居然在勝券在握的情況之下,決定接受後金韃子的和談了,相信後金韃子能夠臣服了,這等哄小孩的事情,難道皇上和朝廷不能夠明白嗎。

盡管說後金韃子派出了使團,但針對後金韃子的征伐沒有結束,皇上沒有下旨,關鍵是督師府還沒有命令,按照蘇天成的要求,征伐後金韃子期間,不管是皇上的聖旨,還是朝廷的敕書,一律都不遵從的,一切都以督師府的命令為準。

盧象升的思考,與祖大壽等人是有所不同的,因為要準備全麵的進攻,盧象升在征得蘇天成的同意之後,將祖大壽從大同調回來了,這也是準備要越過遼河,迎接更加殘酷的廝殺的,如今朝廷忽然接受後金韃子的和談要求,這裏麵預試出來的問題,他當然清楚。

皇上的明旨與蘇天成的奏折,盧象升都看見了,他沒有擴張,要求巡撫衙門壓住了,這樣的聖旨,暫時不要在遼東擴張,對於征伐後金韃子是不利的。其實沒有皇上的明旨和蘇天成的奏折,朝廷裏麵的爭鬥,盧象升也是清楚的。

接下來,盧象升將麵臨重大的抉擇,究竟該做什麽樣的選擇,這本不是什麽值得思考的問題,直接選擇忠於皇上和朝廷就可以了,可盧象升不是這麽看的,作為遼東巡撫,作為與流寇、後金韃子多次交手的將領,他的認識是深邃的。

在蘇天成之前,朝廷多次剿滅流寇,可是流寇卻越來越囂張,力量越來越強大,更不用說後金韃子了,後金韃子入關的時候,沒有哪支軍隊敢於正麵抵抗,眼看著後金韃子肆掠,這一切的情況,都是蘇天成扭轉過來了。

盧象升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遼東的兩次大戰,陳新甲擔任遼東巡撫的時候,在皇上的授意之下,帶領十萬大軍征伐,結果招致慘敗,差點丟掉了關寧錦防線,再來看蘇天成領導的遼東打戰,情況完全不一樣了,不僅僅是收複了廣寧和西平堡,還大量剿滅了後金韃子的有生力量,前後對比太明顯了。

作為高級將領,身處高位,盧象升有著自身的分析,陳新甲出任遼東巡撫,領導第一次的主動征伐,就表明了朝廷對蘇天成的忌諱,表明了皇上對蘇天成的打壓,事實證明,這種打壓是荒謬的,是自相殘殺。

每個人的忍耐限度都是有限的,蘇天成也不例外,麵對朝廷的猜忌、皇上的貶斥,有著非同一般能力的蘇天成,不可能坐以待斃,泥人也有火性的。

僅僅一天的思考之後,盧象升做出來了一個重要的決定,不管朝廷是不是與後金韃子展開和談了,遼東的防禦還是要加緊,依舊要做好渡過遼河的準備,依舊要等候督師府的命令。其實盧象升清楚,恐怕皇上的聖旨馬上就要到遼東了,要求他表明態度了。

盧象升很是痛苦,他不願意看見這種情況的出現,蘇天成離開遼東的時候,留下來了一部分江寧營的將士,幫助訓練榆林營和遼東邊軍,訓練正在進行之中,若是蘇天成與朝廷決裂了,自己選擇忠於皇上和朝廷,這種訓練,很有可能終止了,遼東邊軍也不可能得到大量的火器來裝備大軍了,來剿殺後金韃子了。

內訌最終吃虧的自身,可惜盧象升沒有能力扭轉這種局麵。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