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的風波,總算是完美解決了,孫承宗成為了內閣首輔,劉宗周進入了內閣,唐世濟也是熟悉的,蘇天成感覺到,自己的運氣真的是來了。

時光進入了七月,秋收的季節馬上就要到了,陝西各地的情況都不錯,雖然說也有地方遭遇了旱災,但官府發動了眾人的力量,打井找水,基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最為重要的是,陝西裁撤衛所軍隊之後,空餘出來了不少的勞動力,那些進入到巡檢司的軍士,也是可以參加生產的,陝西經曆多年戰亂,缺乏人口的情況,得到了一定幅度的緩解。

甘薯和玉蜀黍的推廣種植,也取得巨大的成效。

特別是甘薯,產量遠遠高於小麥和玉蜀黍,成為了不少農戶的首選,農戶對甘薯不是太陌生,鄰近的山西,很多的農戶都種植這個東西,可以飽肚子的,隻不過陝西一直都沒有流傳開來,大概是因為長時間處於戰亂之中,沒有多少人考慮到農業生產的。

甘薯的巨大作用,跟隨蘇天成的蘇平陽、渠清澤等人,是非常清楚的,就是朱審烜和朱由菘,也知道這個東西,唯有陝西的一些官吏,不是很了解,各地知府中間,也就是陳於泰不是很熟悉甘薯,但也是按照巡撫衙門的要求,在本地大力推廣了甘薯的種植。

眼看著收獲的季節到了,蘇天成知道,隻要陝西的甘薯能夠大獲豐收,完全可以解決老百姓吃飯的問題了。而且還有不少的糧食能夠交易,互市可以取得更多的收益。

牛二等人。還發明了一種栽培的方法,就是在田地裏插種玉蜀黍,相當於幾百年之後的重岔栽培,也叫做套種栽培,高杆作物和地麵長出來的作用,混合栽培,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糧食產量,這種辦法。在河南府已經取得成功,從目前的情況看,在陝西也能夠獲得成功了。

套種栽培最早出現的時間,應該是在二十世紀初,因為蘇天成的穿越,崇禎年間,就出現了套種栽培。要知道,這種栽培的辦法,一旦能夠大規模的推開,提升了糧食產量,在糧食畝產低的可憐的明朝,可以救活無數的老百姓。

七月中旬。收獲季節到來了。

省、府、州、縣衙門的所有官吏,幾乎都深入到田間地頭去了,一方麵指導和督促農民搞好收割,一方麵也是為了改善官民之間的關係。

七月是流火的季節,整個的陝西境內。到處都是歡聲笑語,辛苦了幾個月。眼看著就要豐收了,誰都是高興的。

好多年過去了,陝西的農民,從來沒有想到過,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因為好些年的災荒,陝西出現了不少的流寇,也有好多的人活活餓死了,糧食奇缺的時候,什麽事情都有可能發生的,餓怕了的農民,對於田地裏麵長出來的糧食,有著一種近乎膜拜的心理。

農民確實是淳樸的,去年冬小麥獲得了收成,好多的人家,勉強能夠過日子了,雖然說吃不飽,但不至於餓死人了,也不至於出門去做流民了,這一次,小麥、玉蜀黍和甘薯,都獲得了豐收,可以說,從這一刻開始,絕大部分的農民,都能夠吃飽肚子了。

這一切,與官府有著莫大的關係,若不是官府穩定了陝西的局麵,鼓勵農民種植土地,還拿出來了種子,絕不會有眼前的局麵。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需要諸多的教誨,各村的裏長和甲首,自然有了權威,農民有什麽事情,找到他們評理,也聽從他們的安排,裏長和甲首,服從官府的安排,這樣一級一級的落實下來,陝西各地,漸漸恢複了多年前的情景,老百姓開始崇敬官府,排斥流寇。

蘇天成親自到鹹陽城郊,參加秋收。

雖然氣候炎熱,不過蘇天成還是親自下地了,搬包穀看似簡單其實很不舒服,酷熱的天氣之下,還要穿著厚厚的衣服,若是想著涼快,赤膊上陣,玉米葉子會令你的身上傷痕累累。

滿頭大汗的蘇天成,不以為意。

他這樣做,帶有作秀的性質,但更加主要的是帶頭,是傳遞給各級官吏一個信號,身為百姓的父母官,就要體驗到老百姓的辛苦,就要有深切的感受,這樣才能夠在署理政務的時候,真正的想到老百姓。

不過蘇天成下地,引發的安全保衛措施,還是太嚴格了一些。

盡管說幾個月時間過去了,流寇都逃到了四川,但誰也不敢保證,陝西還有沒有流寇的殘餘,何況江寧營剿滅了十萬流寇,活捉了流寇首領高迎祥,高迎祥的那些親兵,會不會隱藏在人群中,對蘇天成不利。

江寧營派出了一千將士,專門負責蘇天成的安全,渠清澤也是緊緊跟隨,至於說王大治,幾乎成為了蘇天成的影子。

在田地裏忙活了一個時辰之後,蘇天成終於停下來了。

或許是心情很好,蘇天成沒有感覺到勞累,他提出來了,還要到其他的村鎮去看看,這種豐收的景象,確實是很難得的。

不過這種視察,很快結束了,無他,蘇天成下去看人家收割的時候,陣勢太大了,農民連知縣都難得見到,更不要說見到巡撫大人了,所經過的地方,就是在田地裏忙活的農民,都要趕快走到路上,行跪拜禮,蘇天成本不想擾民的,就是想著看看田地裏豐收的情況,可惜這樣的目的是達不到的。

七月下旬,喜訊不斷傳來。

西安府、漢中府、延安府、鳳翔府、慶陽府和平涼府,糧食都獲得了豐收,臨洮府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稍微差一些,糧食的產量稍微低一些,但也是不錯的,唯一不行的就是鞏昌府了。

鞏昌府的知府是陳於泰,當初牛二一行到鞏昌府去推行甘薯和玉蜀黍種植技術的時候,陳於泰就是不大接受的,認為陝西這個地方,曆來都是種植小麥的,突然決定要種植甘薯和玉蜀黍,要是不能夠成功怎麽辦,所以說,在推行種植技術的時候,沒有大力支持,牛二等人當然能夠看得出來,那個時候,他們到各地都是受到歡迎的,看見鞏昌府是這樣的情況,也就沒有多停留。

如今結果出來了,鞏昌府所轄的地域遼闊,糧食不能夠豐收,官府得到的收入,自然就少了很多了,巡撫衙門和蘇天成可不會實行包幹製的,地域性的差異肯定是存在的,若是因為官府的原因,導致了收入的減少,這是需要自行承擔責任的。

按說糧食收成不是很好,陳於泰應該主動到巡撫衙門,至少要表明自身的態度,表示自己當初的決定是錯誤的,可惜蘇天成沒有看見,陳於泰一直都沒有到鹹陽來,來稟報鞏昌府情況的,是知府的副手同知。

蘇天成再次感覺到了不舒服。

作為一名穿越人士,他很清楚,想著天下大同,那是不可能的,陝西境內,存在一定的反對力量,這能夠令自己清醒,也可以讓皇上和朝廷放心,所以他不會要求鐵板一塊,但有一個方麵,那是必須堅持的,就是巡撫衙門發出去的命令,府州縣必須要執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事情,絕對不能夠出現。

考慮到陳於泰是殿試狀元,和自己是同窗,蘇天成寫了一封信,帶到了鞏昌府,這封信寫得很是簡單,告訴了陳於泰,今後巡撫衙門做出來的決定,府州縣必須執行,就算是有什麽反對意見,沒有得到朝廷的敕令和皇上的旨意之前,依舊要按照要求做事情。

這件事情,也令蘇天成開始清醒了,很多的讀書人,士大夫,士紳富戶,他們的認識是固定的,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他們不大可能將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而且這個階層,有著一套固定的東西,說這些規矩是迂腐的也好,陳舊的也好,人家就是按照這些規矩來做事情的。

若是想著慢慢改變大明朝的現狀,完全依靠讀書人,可能是行不通的。

難怪古往今來的成大事者,身邊都有一幫忠心耿耿的人,都是跟隨多年的,這樣才能夠保證令行禁止,才能夠保證大家都是一條心。

糧食豐收,帶給蘇天成的不僅僅是喜悅,還有很多的思考,大明朝的現狀就是這樣,完全推翻這樣的現狀,可能性是不大的,若是想著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隻能夠從最上麵做文章,盯住朱由檢的可能性不大,那就隻有盯住太子朱慈烺了。

朱慈烺是崇禎二年出生的,崇禎三年二月,剛滿一歲的時候,被冊立為太子的,如今也不過九歲,正在接受教育的階段,如果能夠給朱慈烺灌輸諸多的理念,更多的依靠製度來治理國家,才有可能保證大明朝真正的繁榮富強。

不過這也就是蘇天成的一些想法,萬萬年的打算,他是沒有的,隻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著大明朝興旺起來,就算是很不錯了。(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閱讀。)T